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南藥專項順利驗收結題

 2022年10月26日接國家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通知,由太阳集团1088vip為牽頭單位,中國藥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雲南分所、廣州醫科大學、廣州采芝林藥業有限公司、廣東新寶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德慶縣德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廣州至信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傣醫太阳集团1088vip、廣東呀依山珍稀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和西雙版納醫藥有限責任公司等十二個單位共同參與承擔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2017現代中醫藥研究》“南藥(陽春砂、廣陳皮與巴戟天)規模化生态種植及其精準扶貧示範研究”(2017YFC1701100)(項目負責人:楊得坡教授),通過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組織的專家綜合績效考評,順利通過,完成項目驗收。


此次驗收通過的南藥項目涉及陽春砂、廣陳皮與巴戟天種植的共性問題(如種源混亂、種植技術落後、管理粗放)與個性問題(如廣東陽春砂的自然授粉難題、廣陳皮的種植不符合 GAP 規範,以及巴戟天種植的水土流失等)開展研究,以“高品質陽春砂、廣陳皮與巴戟天種植推廣”為目标,聚焦“生态種植、藥材加工與品質保障”三大技術領域,構建了“南藥生态種植技術與示範藥材基地、南藥質量标準與溯源技術示範、南藥加工技術及其示範生産線”,打造了廣東與雲南跨省規模化的共建共享南藥基地,形成國内最大的南藥(陽春砂、廣陳皮與巴戟天)種植基地,包括南藥苗圃150畝(陽春砂、廣陳皮與巴戟天各50畝)、示範基地1000畝(陽春砂500畝,廣陳皮200畝、巴戟天300畝),并在道地産區與國家特困縣(西雙版納勐臘)與廣東省省級扶貧地區(粵西德慶、高要與粵東紫金)藥材推廣超過8000畝(其中陽春砂4000畝、廣陳皮1000畝、 巴戟天3000畝)。使至少6000農戶每戶新增收入5000元以上,落實了“國務院扶貧辦”等5個單位發布 “中藥材産業扶貧行動計劃”與十九大扶貧任務,以産業為依托推動扶貧攻堅,踐行十九大精準扶貧思想。

  • 項目碩果  

項目合計申請發明專利35件,實用新型專利20項,其中授權專利共28項;發表專著6部;申請各類标準20件,分别為團體标準11個,省标準5個,企業标準2個,地方标準2個;注冊國家商标2個;培養研究生18人,其中博士生3人;培養技術人員180人,培訓農民2770人;取得新技術、新工藝與及新方法26項,新産品、新裝置25項;新建生産線4個;發表論文65篇,其中28篇為 SCI 期刊文章,多數指标屬于超額完成,如學術指标文章65篇(+225%,項目指标20篇,指南無要求)、發明專利35件(+483%,項目指标6件,指南無要求),還有新增指标,如南藥加工與溯源示範生産線或平台。通過項目實施,構建了南藥種植與加工核心知識産權保護體系,為十四五南藥産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南藥培養了中青年人才梯隊,為中醫藥人才建設持續賦能。

      

      

項目形成了2項代表性成果:

1、粵滇合作陽春砂産業振興:項目實施期間西雙版納陽春砂畝産增加10-15倍,發表論文11篇,發明專利13件,制定各類标準10件,陽春砂入選“十大雲藥”,成為雲南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之一,參與建設了“雲南省南藥可持續利用研究重點實驗室”、“傣藥南藥研究檢測中心(通過CMA認證)與“雲南省楊得坡專家工作站”等平台,為我國砂仁産業可持續發展搭建了技術服務和研發平台。

      

2、廣陳皮(新會陳皮)産業提質增效:項目實施期間廣陳皮産業從2017年的50-60億元到目前的120億元以上,基于前期工作基礎(中山大學從2007年開始陳皮研究,是廣陳皮道地性的發現者,解釋了廣陳皮道地性形成的成因,并從資源、化學與多組學等方面進行了表征),期間參與了廣陳皮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技術研發與廣陳皮種質資源圃建設工作,《中國藥典》(2020年版)陳皮項下廣陳皮質量标準修訂,新發表文章13篇,專利6件,專著1部。通過南藥技術創新,促進産業高質量發展,形成了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增收的精準扶貧新模式(廣陳皮模式)。

      

  •  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再出發

“南藥(陽春砂、廣陳皮與巴戟天)規模化生态種植及其精準扶貧示範研究”是中山大學首次作為主持單位獲批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中醫藥現代化”項目,也是十三五期間廣東省承擔的唯一南藥資源與生态種植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聚焦基于産業需要的技術研發與試驗推廣,技術在實驗室孕育,在産業中成長,中山大學南藥團隊已經成為中國南方最具影響力與競争力的一面旗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切實踐行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期間項目首席科學家楊得坡教授還獲得2021年廣東省優秀科技特派員。該項目的順利驗收不僅彰顯了我校具有強勁的科研實力,而且也反映出我校關注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聚焦大學為地方經濟服務,解決行業或産業發展的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難題,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了科技支撐,發揮了高校“科研重地”的作用。

      

      

本文轉自太阳集团1088vip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