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科技特派員的“詩與遠方”——廣陳皮“笑傲江湖”|尋找“南粵最美農村科技特派員”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用腳丈量大地,平凡、樸素而又執着;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活躍在鄉間,架起農民與科技的“金橋”;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忘初心,踐行使命,隻為農業科技真正落地;

他們,便是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

  2020年7月,廣東省科技廳聯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南方農村報)正式啟動“南粵最美農村科技特派員”評選活動,活動目的是集中展示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上山下鄉、服務“三農”的階段性成果,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推動農業科技在脫貧奔康和鄉村振興中不斷作出更大貢獻,打造新時代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廣東模式”。

  目前,記者根據報名和推薦情況,對各級具有代表性的農村科技特派員進行了深度調研采訪,來!跟随記者一同尋找“南粵最美農村科技特派員”,挖掘和描繪農村科技特派員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奮戰脫貧奔康、鄉村振興主戰場的一幅“最美群像圖”。

  什麼是陳皮?陳皮是放置3年或3年以上的普通柑橘幹燥果皮,是不可多得的藥食同源、食養俱佳藥材。陳皮的有效成分——橙皮苷,一般含量在3.5%以上,而廣陳皮(來源于柑橘的栽培變種茶枝柑,也稱新會陳皮)橙皮苷含量一般在2%-3.5%之間,很少超過3.5%。

  2020年,中國藥典委員會對陳皮用藥标準進行了修訂,陳皮項下設立廣陳皮子項質量标準,并把原先要求廣陳皮内橙皮苷含量達到3.5%,調至大于等于2%。這一決定,離不開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中山大學楊得坡教授團隊為廣陳皮的付出。

“我們經過長時間研究發現,正是橙皮苷含量少成就了廣陳皮的‘道地性’,這也是廣陳皮好的原因所在。”楊得坡如是說。

“自下鄉以來,我們将新會的陳皮與省内四會、高要,以及福建、四川、廣西等地收集的陳皮樣品對比測試,發現廣陳皮的橙皮苷含量很低,絕大多數沒有達到《中國藥典》的要求,也就是所謂的‘不合格藥材’。”楊得坡回憶道,不合格就代表廣陳皮得不到藥材的認可,少了藥材這個大市場,農民的損失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楊得坡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系統完整地解釋了廣陳皮的道地性及其化學、生物學特征,發表學術論文,參與制定了《新會陳皮地理标志産品》(廣陳皮)的質量标準,協助申報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新會陳皮制作技藝》保護以及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道地藥材廣陳皮國際标準》,編輯出版了《新會陳皮的研究與應用》專著(梅全喜,楊得坡,2019),以及參與制定《中國藥典》(2020年版)廣陳皮質量标準修訂工作,繪制了廣陳皮産業發展的新路線,解決了廣陳皮産業“卡脖子”難題。

“2007年春,我們背着行囊,走街串戶收集老陳皮、登山尋找陳皮老樹......從來沒有想到廣陳皮産業會有今天的規模,”楊得坡表示,當時,少有集中連片的茶枝柑(廣陳皮源植物),全區種植面積合計約4000餘畝,年産值不到3500萬元。

“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一方面是種植藥材品種及種植技術,另一方面是藥材銷售出路。”每次下鄉幫扶,楊得坡總會把企業也帶上。

  7月29-30日,楊得坡攜同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專家一行14人,奔赴河源市紫金縣呀依山南藥種植基地調研。由于廣東境内持續了2個月的幹旱,基地頻現種苗枯死與病蟲肆虐現象,碰巧來的當天就下雨了。“這場雨來得及時,是南藥團隊從廣州、從深圳帶來的”,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戲說。

    實際上,這是楊得坡今年第9次來到野外實地考察,近5年,他野外出行次數達到100次以上。

 尤其可貴的是,楊得坡培養的一批廣陳皮研究生,有些成為了廣陳皮行業專家,如當時第一個進入新會做陳皮研究的在讀博士鄭國棟,現在是廣州醫科大學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江門市新會陳皮專家顧問,人稱“陳皮博士”。如今,團隊推廣南藥種植面積3萬餘畝,輻射帶動7000戶村民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一片陳皮做了13年,不止有種植的艱辛,還有詩與遠方。”楊得坡認為,南藥種植及其推廣工作,是一件體力活,也是腦力活。而農村特技特派員以大山做實驗室,削樹為筆、鋪地做紙,把論文寫在土地上,是一件極其浪漫的事。

本文轉自南方+ 南方農村報 廣東鄉村振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