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成長的田野與科學相伴” ?——記在中大附中聆聽中科院院士陳新滋教授的精彩講座
今天(10月9日)我們恒實的全體初一學生有幸去到中大附中本部聆聽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先生的講座,并與附中本部的同學一起學習、交流。

伴着雷鳴般的掌聲,在廖珂校長對陳教授激情滿滿地簡短介紹後,講座緩緩拉開了帷幕。


陳教授以故事的形式,從盤尼西林(即青黴素)講到手性(手性化合物chiral compounds是指分子量、分子結構相同,但左右排列相反,如實物與其鏡中的映體),從他的朋友威廉諾爾斯教授是怎樣得到諾貝爾獎講到了怎樣用氟來排走水中的油污,從諾獎獲得者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之接地氣到醫學抗癌藥物研制的高深等等。大家聽得如癡如醉。從前感覺死氣沉沉的化學,如今令我們感到十分奇妙、有趣,似乎科學一下子與我們親近了很多。陳教授的故事裡,不僅有化學的王國,還有現實的人生指引,他讓我們懂得“做事不能靠運氣,需要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當你把一件事做到最好或研究某樣東西透徹時,你便能得到成功,得到回報”,懂得“個人的修養很重要,但讀書更要把國家的利益和社會的責任放進去”,懂得“要幫助人,隻有每個人都做好事,整個社會才會更和諧”。

臨近結束時,學生提問的環節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陳教授對我們的關愛和鼓勵。他的和藹可親更是拉近了大家與科學的距離。

最後,陳教授用自勉的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來勉勵大家,并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說法,希望我們獲得并珍惜學生時代最純真的友誼。

整堂講座一個多小時,雖然坐久腿腳酸麻,但我們掌聲不斷,笑聲不已,内心也是活躍的,收獲也是滿滿的。很多同學表示已經在心裡埋下了科學的種子,并暗下決心,不負将來,為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