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順教授課題組在構建工程化巨噬細胞用于乳腺癌骨轉移治療領域取得新進展

發布人:汪夕芳 發布日期:2021-09-22

        腫瘤轉移是其緻死的首要因素,其中骨轉移尤甚。乳腺癌的骨轉移發病率高達65~80%,繼而引起頑固性骨痛、脊神經壓迫、高鈣血症、骨折及骨溶蝕等緻命性并發症,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有效防治乳腺癌及其遠端骨轉移是臨床之急需。

院趙春順教授課題組長期專注于乳腺癌骨轉移治療研究近日在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Engineered macrophages as near-infrared light activated drug vectors for chemo-photodynamic therapy of primary and bon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的研究論文并已申請1項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号:CN202110760793.7。該研究基于乳腺癌骨轉移的疾病特征,整合奧沙利鉑前藥及光敏活性分子的優勢,構建了近紅外光激活型工程化巨噬細胞-前藥遞藥載體,旨在實現光控釋藥及化療-光動力(PDT)聯合治療的效果

該細胞遞藥系統具有載藥量高、細胞活力高遞藥效率高及藥物可控釋放等特性于體内可同步靶向到原發瘤及骨轉移瘤區域(示)。原發腫瘤部位進行近紅外光照射,可激活光敏活性分子的光動力治療,實現:①可控觸發并加速奧沙利鉑從細胞載體中釋放,發揮其誘導細胞免疫原性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功能化療光動力治療的聯合,不僅顯著抑制原發腫瘤,且能聯合誘導ICD的發生激活免疫系統,促進樹突狀細胞(dentritic cells, DCs)成熟,并促進瘤内CD8+T細胞和CD4+T細胞的浸潤,同時提高血清中IFN-γTNF-α的水平,與PD-L1抗體聯合後顯著抑制原發瘤及骨轉移瘤,并顯著緩解腫瘤轉移導緻的骨溶蝕。此外,該化療-光動力-免疫聯合治療體系賦予了小鼠長期抗腫瘤免疫記憶效應,并顯著延長了小鼠的生存期,且生物相容性良好。

該工程化巨噬細胞遞藥載體的治療模式,為乳腺癌原發及骨轉移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化療-光動力-免疫協同治療的新模式。

image 99

工程化巨噬細胞遞藥載體的作用機制示意圖

趙春順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院黃豔娟博士後為論文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

論文鍊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4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