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熱烈祝賀太阳集团1088vip李民/劉培慶課題組、王紅勝課題組成果分别獲得2021年度廣東省藥理學會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

發布人:汪夕芳 發布日期:2021-07-13

       近日,廣東省藥理學會發布《關于表彰廣東省藥理學會2021年科技成果與新技術應用成果獎獲獎者的決定》,我院李民/劉培慶課題組組織申報的科技成果“基于自噬調控重大疾病的機制、潛在靶點及選擇性抑制劑研究”喜獲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主要完成人為:李民、劉培慶、洪亮、伏園園、強鵬飛、李國鋒、蔣建敏、葉建濤、路靜。王紅勝課題組組織申報的科技成果“非經典雌激素信号調控三陰性乳腺癌進展及其靶向治療策略”喜獲科技成果獎二等獎,主要完成人為:王紅勝、杜軍、陳卓佳、葛李晨、吳映敏。中山大學均為獨立申報單位。

       廣東省藥理學會為廣東省科協下屬一級學會,目前已擁有十七個專業委員會和兩個聯盟機構。學會對科技成果和新技術應用立項獎勵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鼓勵自主創新和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主要獎勵在藥理領域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開發、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方面取得卓著成績或者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科技成果獎側重于基礎研究的成果,設一、二、三等獎,每年評審一次,其中一等獎1~2名。

一等獎成果簡介:

       細胞自噬是真核生物進化保守的細胞内物質降解過程,在細胞和組織穩态、代謝、發育和免疫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自噬功能的失調會加劇腫瘤、感染性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因此,靶向自噬已成為一種潛在疾病治療手段。自噬對重大疾病的調控作用以及尋找新的幹預靶點已成為藥理學研究的熱點内容。

       申請人從自噬與重大疾病的關系以及發現調節劑入手,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和科學發現,主要包括:1、建立以自噬關鍵蛋白ATG4B為靶點的藥物篩選系統,闡明該靶點在腫瘤發生的重要作用;發現黃芪皂苷可以通過誘導自噬來改善光老化導緻的皮膚衰老;提高自噬能抑制AngII引起的心肌纖維化和心髒功能障礙,激活自噬激活能顯著改善病理性心肌肥大。2、發展了新型的合成方法用于構建骨架多樣、結構複雜的高質量化合物庫,作為自噬調節劑篩選的物質基礎;改造經典核心熒光團缺陷,合成了耐光淬滅的溶酶體探針,實現活細胞成像示蹤和細胞自噬活性檢測。

       主要完成人之間從化合物設計與發現,到蛋白酶活性測定以及動物藥效評價等環節緊密合作,分工明确。對自噬的機制闡明、自噬對疾病的幹預、抑制劑的發現等方面都獲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已在Autophagy、Chemical Science、Hepatology等高水平雜志發表。近五年發表與本成果有關的文章平均影響因子9.48。完成人分别受邀撰寫綜述發表在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Chemical Reviews等權威雜志。同時,獲得ATG4B新型抑制劑和SIRT2測活方法等發明專利的授權。通過本項目研究,發現了基于自噬調控重大疾病的新機制和若幹潛在靶點,并開發了具有良好成藥前景的化合物S130等自噬選擇性抑制劑。本研究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社會影響力,為推動原創新藥的研發以及藥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劉培慶團隊

二等獎成果簡介:

       三陰性乳腺癌(TNBC)指的是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約占全部乳腺癌人群的15~20%。由于無法實行内分泌治療及靶向治療,從而缺乏有效的系統治療手段。針對TNBC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尋找治療靶點探讨其靶向治療效果,并揭示其風險因素,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該課題組從2013年以來開始探索TNBC的分子機制及靶向治療策略。通過項目實施,已闡明非經典雌激素受體如雌激素相關受體(ERR)、膜G蛋白耦聯雌激素受體(GPER)的作用及機制,提出GPER受體激動劑可用于TNBC的靶向治療,并闡述TNBC潛在重要風險因素,主要成果為:

1)解析GPER在TNBC中的作用并提出靶向治療策略:通過系列研究證實GPER可作為TNBC重要的治療靶标【Nat Common, 2019; Cell Death Diff, 2019; Mol Cancer, 2017; Cancer Lett, 2017; Mol Oncol, 2016; Cell Death Dis, 2014】。在此基礎上,提出G-1可作為TNBC的靶向治療藥物,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專利号:201410209369.3】;

2)闡明ERR在TNBC進展中的作用:靶向抑制ERRα可抑制TNBC細胞體内轉移及生長,證實ERRα是潛在治療靶點,同時發現ERRγ可介導腫瘤細胞多藥耐藥的發生,對化療有重要影響【Nucl Acid Res, 2019; Theranostics, 2020; Oncotarget, 2016, 2015】;

3)指出類雌激素可能是TNBC潛在風險因素并闡明機制:發現典型類雌激素雙酚A(BPA)、雙酚S(BPS)可促進TNBC的體外侵襲轉移及上皮間質化(EMT)發生,是TNBC重要潛在風險因素【J Hazard Mater, 2018; Arch Toxicol, 2015】。

       以上成果證實GPER及ERRα/γ是TNBC重要治療靶點,提出G-1是重要候選藥物,并揭示類雌激素是TNBC重要緻病因素,對于TNBC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上述成果共發表SCI論文15篇,其中IF>10有4篇, IF>5有13篇,累計被引用588次,他引為503次,單篇最高引用為93次。相關工作被Nature Review Cancer、 Cancer Cell等權威期刊做重點介紹并多次引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在業内具有重要影響力。

       基于上述成果,第一完成人獲得了4項國家自然基金,并獲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項目(2020)、中國藥理學會施維雅青年藥理學家獎(2019)、中國藥學會-以嶺生物醫藥獎青年獎(2019)、中國藥理學會青年藥理學家獎(2018)、中國藥學會-賽諾菲青年生物藥物獎(2016)、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2014)等榮譽。第三完成人獲得2019年中國藥學會-施維雅“青年醫院藥學獎”。項目執行期間,帶動和培養年輕學科帶頭人2名,培養研究生5名,其中2人獲國家獎學金。項目的實施對TNBC靶向治療研究團隊建設和各類人才培養發揮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