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熱烈祝賀太阳集团1088vip劉培慶教授團隊獲得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發布人:汪夕芳 發布日期:2019-12-27

  近日,教育部發布《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我院劉培慶教授團隊組織申報的科技成果“心肌肥大等相關重大疾病的新靶标體系建設及候選新藥”喜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主要完成人為:劉培慶,羅海彬,黃河清,皮榮标,古練權,李卓明,陳健文,路靜,周四桂,徐索文,喻珊珊。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面向全國高等院校,每年評審一次;分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和青年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要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作出創造性貢獻,或在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保障國家安全方面作出重大科學技術貢獻的個人和單位。

成果介紹:

  針對我國重大疾病、特色疾病原創性藥物篩選靶标偏少、體系建設相對遲緩且不夠規範,嚴重制約我國創新藥物研發的現狀,劉培慶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在國内較早利用蛋白質組學等技術,篩查重大疾病相關蛋白及藥物作用靶點、進行化合物設計篩選及成藥性評價,并獲得了一系列成果。

  該項目圍繞全球人群高發的重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從轉錄調控、蛋白修飾、表觀遺傳及能量代謝調節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病理機制、幹預靶點及相關新藥研究,發現并鑒定出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3等20多個重大疾病潛在幹預新靶點,對病理性心肌肥大、慢性心衰的發病機制及幹預策略提出了新的見解,篩選并鑒定出多個成藥性良好的先導化合物。其中,與羅海彬教授等合作研發的嘧啶酮類化合物LW33、與古練權教授等合作研發的中藥單體丹參酮ⅡA、隐丹參酮等3個化合物已作為臨床前藥物先後獲得“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支持,已基本完成臨床前研究;與黃河清教授合作研發“糖脈交泰膠囊”已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研究。其中LW33和隐丹參酮分别獲得美國和日本專利授權。通過本項目研究,創建了新藥篩選和成藥性評價關鍵技術體系并推廣應用,推動原創新藥研發,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藥學專業人才,促進了藥學學科發展,産生顯著的社會效益。

第一完成人簡介:

  劉培慶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南粵百傑、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首批“珠江人才計劃”本土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山大學卓越人才計劃高層次人才,藥理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之一。擔任國家發改委“新藥成藥性評估及評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新藥成藥性研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主任,現任全國轉化醫學産業學會副會長,中國整合藥學聯盟副理事長、廣東省藥理學會理事長、中國藥理學會表觀遺傳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博士後協會理事長等。主要從事心血管藥理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及重點項目3項,以通訊作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00多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600,他引超過6千次,H指數43。獲授權中國及美國發明專利20多項。擔任國家科學技術獎評獎專家、國家重大專項申評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審專家等。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image-20191227232825-1

圖1:國地聯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image-20191227232843-2

圖2:劉培慶教授

image-20191227233259-4

圖3:劉培慶教授團隊